六四風雲 我見之一:民主女神應該出寫真, 沈祖堯真係慘
沈祖堯真係慘, 未返工, 先打80大板.明明劉遵義玩野, 但沈祖堯未返工己經要回應記者的提問.
而且, 你睇人地城大幾咁開放? 城市論壇本來想係中大搞, 但中大拒絕, 反為城大馬上提供場地, 難度連香港中文大學也河蟹ed? 雖然最後都可以係中大搞返, 但事實再一次證明, 原來現任中大校長己經走在時代的尖端一早就河蟹化了.
同時, 由於各方64前的爭奪, 突然間民主女神hit左勁多,如果支聯會有少少生意頭腦, 應該馬上係借機係書展推出寫真. 咁買的人就真係支持民主, 支聯會又有收入. 咁就真係一石二鳥, 加埋華叔的深情訪問, 又或者加多少少例如中大候任校長沈祖堯的訪問, 以及六四晚會的相. 應該馬上熱賣, 幫到支聯會大大增加收入.
事實上, 中國當年引發的國際民主風潮, 把俄國, 東歐變成民主共和政體. 但係中國就發生左六四事件, 政制真係有若香港政府所說的多年來都係還原基本步, 冇進步過. 沒錯, 中國經濟實力強大多了, 但人民的生活真的改善了嗎? 看四川的豆腐渣工程輪迴版, 加上毒奶粉, 地溝油. 中國人每天都要面對比21年前還要痛苦的生活. 而且, 這些危險往往是目不能見, 要出事時才知. , 而且由於法制腐敗, 每天被逼瘋的人不計其數, 還有在大城市內苦苦求生活的蟻民, 與那些蠢得自爆貪污淫亂的高官, 這樣子的生活 有誰 還能說是"小康社會"嗎? 這就是有中國特式社會主義的結果嗎? 有人認為當年真的改革, 中國會亂. 嘿, 十年文革不亂嗎? 是會有很多人死, 但強行以穏定為理由"消滅" 人權真的合理嗎? 中國憲法"存而不行" 合理嗎? 法律因官而異, 合理嗎?
沒錯有些人覺得中國經濟實力強大, 就忍一忍政治上的小瑕疵吧. 嘿, 有奶就是娘是世界仔的常識, 可是我覺得人不是蟑螂, 人應該有尊嚴. 有錢, 唔應該係大晒既.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中大學生會稱劉遵義應回應民主女神像事件
(商台)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14:24
中大侯任校長沈祖堯說,校方仍未正式決定是否容許新民主女神像,永久擺放在校園,他下月上任後,會再與學生及教職員商討。沈祖堯與傳媒茶敍時說,中大日前拒絕學生擺放新民主女神像,政治中立只是其中一個理由,其他考慮包括保安及安全問題。他認為今次是八九年以來,中大遇到最大的政治風波,承認校方缺乏經驗處理。
中大學生會會長黎恩灝回應,若校方有其他考慮因素,應及早通知學生,學生會願意就雕像的擺放地點及時間,與校方溝通。他認為,現任校長劉遵義 有責任回應,不應迴避。黎恩灝又說,六四 事件是大是大非問題,相信沈祖堯心中有數,期望沈祖堯有更大勇氣,公開表達對六四的立場。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城市論壇今移師中大 論六四
(明報)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香港電台 逢周日舉行的《城市論壇》,今日將跟隨新民主女神像腳蹤,由維園 移施至中大校園。節目主持人謝志峰指出,六四 當日向中大校方申請在「神像腳下」舉行論壇,遭校方以「時機不適宜」為由拒絕,活動唯有改在由中大學生會管轄的文化廣場舉行。不過,正當一切準備就緒之時,中大黃昏突然「轉軚」答允出借場地,可惜已遲了一步。
校方原不准後轉軚 謝志峰遺憾
今午的《城市論壇》以「六四廿一載.回顧自由風」為主題,謝志峰在六四(周五)下午向中大提交場地申請,希望在大學站對外空地、即新民主女神像對外地方舉行論壇,又邀請校方派員參與,但昨早校方回覆拒絕,指高層曾於周五黃昏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事件,覺得「事機不適宜」和「申請太倉卒」,無法批准。謝質疑:「護送神像的2、3000人也放進去,無理由參與論壇的2、300人不准。」
申請被拒,謝志峰立即聯絡中大學生會,獲答應借出學生會管轄的文化廣場舉行論壇。《城市論壇》的工作人員昨午到場地準備設備,當一切就緒之際,校方突然致電謝答允其申請,謝志峰說已無法更改地點,對遲來的批准感到遺憾。中大學生會會長黎思灝指出,擺放神像的地方一向有舉行公開論壇,對校方起先拒絕申請感到奇怪。
沈祖堯支持不同方式表達政見
對於女神像可於中大校園安放多久,以及校方會否協助學生就神像去留舉行公投,中大發言人強調會與學生保溝通。候任中大校長沈祖堯表示,欣賞同學在運送過程表現克制,認為同學表現出愛祖國的心,又說他本人支持以不同方式表達言論及政見,承諾上任後會以開明態度和同學討論如何安置女神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馬傑偉、李立峯、朱順慈﹕毋忘六四,毋忘人文中大 ——兼論作為價值禮儀的悼念活動
(明報)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05:05
【明報專訊】中大高層以政治中立為由,禁止學生會擺放民主女神像,詞窮理拙,惹來批評排山倒海,在此不贅。令人費解的是,一衆高級知識分子,為何作出如此反智的聲明?教授們是大學領導,為何會作出如此違反大學理念的舉動?一位高層對我解釋:以大學之名的每個決定,行政人員均要肩負責任、考慮後果。如今後果是,校方既阻擋不了女神落戶,反而損害了校譽,挽回校譽的是學生、員工、教員。
大學教員、學者,其核心的存在價值,在於創造與傳授知識,而知識之可以創新,必須有思想自由的環境,故此言論與表述自由,是大學基石所在。各種思潮在大學這個搖籃討論思辯,往往有政治效果,舉凡各種對現代社會的新興論述,均可能衝擊社會制度、修正文化偏見、開拓通識眼界。
朋友陳智傑編著小書《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指出1960年代以來,土生土長的知識分子,雖不擅埋首於大理論大系統,但多年來均參與香港重大政治辯論,並在思潮激辯中,為香港注入新觀念新論述,由1970年代國粹派與社會派之爭、1980年代的中產大辯論、過渡期至今的民主運動,到近年的公民社會、本土論述與保育思想,大學孕育的知識分子,均扮演開拓、演繹、傳播的角色。而嚴格來說,這些介入社會的思潮,都不是政治中立的!
不是迂腐 就是缺乏承擔
誠然,校方可以指出,個別學者的思想及言論毋須政治中立,但學校若要像一個公共論壇般容讓所有聲音和意見被討論的話,那麼學校的管理層就必須像論壇主持人一樣嚴守中立。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校方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個論壇管理人,校方也有帶領學校發展的責任,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談中立,校方在推動教學語言改革時,有沒有想過要在中英文之間保持中立?我們固然不希望校方在日常運作上把自己的態度強加於學系和員工身上,但遇到重大議題和事件,遇到了是非黑白,觸動了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大學的傳統時,校方如果仍然只懂得祭出政治中立的招牌 ,若那不是迂腐,就是缺乏承擔。
今次在中大擺放女神像,是維園 悼念六四 的延伸、是表述對自由公義的追求、是一種是非黑白的道德判斷、也申述了參與集會數以十萬計的港人長年積累的深厚信念。因此女神像所象徵和展示的,已不單單是一種政治觀點和立場,而是一種與大學理念脗合的社會良心。
從在中大求學到今天從事教研,在這一段很長的時間裏,我們耳聞眼見的,是「兩所」大學在運營,一所是久不久遇到重大爭論時出現的「人文中大」:宏揚國學、關社認祖、崇尚自由、不畏權貴、開拓新知。在尋常日子和大小會議中,我們所認知的,則是另一所管理技術日益現代化的「官僚中大」:爭奪、管理資源,落實一套又一套的規劃方程式,腦子裏都是預算、程式、報告。我們認為現代管理有其必要,「計掂條數」是行政人的份內事。做過大學文學院院長的美國 文學理論家和思想家Stanley Fish說過,大部分學者低估了行政人員的重要性,優良的行政令實現大學的教育和人文理想成為可能。理論上是這樣,但現實令人不能釋懷的是,大家營役於數字、為交數而絞盡腦汁、疲於奔命,對人文教育反而冷漠寡情。「官僚中大」為實,「人文中大」為虛,甚至被拋於腦後,如神主牌般藏於高閣。
「人文中大」再教育「官僚中大」領導層
得承認,女神像入中大,從行政角度,須有個程序,放哪處、放多久,確實有商討的必要。但中大高層發出一個充滿公關辭令的聲明,違反了「人文中大」的核心認同,觸發校友師生迅速且強烈的抗議,側面指出官僚思維「鬼掩眼」,每天想著如何爭取資源、周旋於建制、在國內拓展教育產業,竟然忘記了「人文中大」的理念中,最重要是多元、開放。值得慶幸的是,「人文中大」深入師生血肉,日來抗議的信息不絕於耳,反過來再教育身在「官僚中大」的領導層。人文中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理念,就是advocacy,從來不是政治中立的。
女神像落戶中大,是香港六四悼念活動的新里程。六四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政治啟蒙的時刻,直到近年,我們的觀察是青年人接棒者眾。經過1990年代稍為低迷的日子,近年六四晚會愈來愈深化為信念堅定的政治禮儀。程翔 的說法:悼念六四,是港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套稱為「媒介事件」的理論,是傳播學近20年來較具創見及影響的理論之一,用以分析六四活動,我們發現,香港每年的維園集會,漸漸出現性質上的變化,近年已成為認信香港自由與公義的公民宗教禮儀。
自1980年代末,「媒介事件」理論由傳播學者Katz及人類學家Dayan開創,至今20多年,有長足進展。年初Couldry等出版文集 Media Events in a Global Age(Routledge, 2010),提供了不少具啓發性的新觀點。按Katz & Dayan的原型,媒介事件分3類:
其一,走在歷史前沿的「征戰」(如人類首次登陸月球),事件突破了原有的界限,發生後人們的價值意識都有所改變;
其二,周期性比試的「競技」(如四年一度的奧運 、美國大選),事件按旣定的規條展開;
其三,訴於傳統的「典禮」(如國慶、國家大典;原為coronation,「加冕」,現概括作「典禮」),事件是對過去傳統的誓師與效忠。
香港的六四燭光晚會,始於Katz & Dayan筆下的征戰事件:民運走入突發的歷史現場,北京 愛國青年死於解放軍 槍下,觸發中國以外的共產國家如骨牌倒塌,世界變了,香港人不知中國列車駛向何方?早年六四集會,仍望早日平反,年年過去,港人或有猶豫,但近年集會幾經跌宕,風雨之後,信念逐年加強,紮根深化,漸由「征戰」化為「典禮」,最終平反六四的征戰目標仍在,但「典禮」性質漸濃,每年肯定信念、深化21年的傳統。
「媒介事件」4種特質必不可少
Couldry等對媒介事件作修正補充,能讓我們對六四活動加深了解。作者群重申,無論「媒介事件」變化如何,有4種特質必不可少。
其一,異於尋常(disruptive insistence)。以六四晚會為例,「媒介事件」的魅力在於打破日常生活,參與其中的人願意付出時間,忍受現場種種悶熱與不適,媒體亦要「就範」,TVB不敢CCTV化,亞視 不敢怠慢,頭條報足十分鐘。
其二,演練示眾(performativity)。事件中人,身體力行,鞠躬致敬、高舉燭光、放聲高歌。作者說,「Media event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balance, neutrality, or objectivity」(頁25) 。意即身體演繹就是參與表態,並無中立可言。演練創造了禮儀的真實,六四信念不是紙上談兵。
其三,認信效忠 (loyalty)。一年一年六四典禮,一次一次的認信效忠。媒介事件必含價值。
其四,共同經驗 (shared viewing experience)。六四晚會陌生人肩並肩,就算不在場,亦可在媒體感受10多萬燭光舉起的奇觀。共同經驗亦成為集體認同的力量。
新論文集還提出新論,有兩點可用於六四。其一是借neo-Durkheimian的分析,注入禮儀視角,視「媒介事件」為世俗公民宗教,不涉鬼神,集中於集體的價值效忠,以回應日益非人化、官僚化、程式化的世俗生活。六四集會愈來愈近似一種傳播價值的政治禮儀。
首先,台上台下的演繹劇本(script of performances)漸趨成熟穩健,台上喊口號、唱歌曲、祭英烈、燒名冊,台下安靜合作、禮讓有道、不留垃圾、堅持而莊重,經多年經歷,心中有數,人人有自己的劇本。
其次,一如傳統宗教,六四集會有聖詩(《血染的風采》、《中國夢》等) 、精神領袖 (司徒華 的堅持感染萬千市民) 、不同人物的受苦見證(天安門 母親及劉曉波妻子的講話),以及各種民運象徵 (女神像、烈士碑) 。這些「宗教」元素均能強化信念。
其三,六四信念,並非神秘信仰,而是由浪淘沙石沉澱而來的集體價值:為弱者發聲、為不義抱不平、為民眾求公道、為道德良心無懼政權。
最後,對參與者而言,六四信念愈來愈成為本土價值的強烈認同所在。正如程翔在晚會前發言,廣大國土上,彈丸香港,是自由之都,港人能不珍而重之!
女神像獲取豐厚象徵意義
新文集中,著名傳播學者Douglas Kellner注入奇觀元素,指Guy Debord的「奇觀社會論」只集中批判奇觀作為消費噱頭,是太簡化了。媒介事件中的奇觀,可煽動認同、亦可鼓勵反抗。六四燭光,已成港人奇觀。萬點淚光,言說慰問、標示團結、溫婉而頑強、認信了參與者的堅持,折射到電視、報紙、facebook之上,成為晚會引人幽思的反抗象徵。
認識符號學的朋友都知道,符號的象徵有生命周期,必須孕育於生活禮儀,不斷補充、強化,才有持續的活力。陰差陽錯,今年六四增添了充滿象徵力量的女神像。她被警方扣押、被中大拒於門外,在她「受苦受挫」的磨練中,短時間內獲取豐厚的象徵意義。她被運置中大前,已滿注了維園悼念集會的充沛活力,背負當晚10多萬市民的期望。背後的價值正脗合「人文中大」的傳統,以具體的事件批判了「官僚中大」的蒼白邏輯。女神立於中大,是六四禮儀的深化與延伸,亦是「人文中大」與「官僚中大」的博弈。但願校方與師生坦誠對話,而不是加深裂痕。
3位作者均為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范太:打壓手段不會奏效 指警沒收女神像 激發港人赴六四晚會
(明報)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支聯會 稱日前的六四 燭光晚會有15萬人參與,而警方統計出的11.3萬人,更是自1990年首次舉辦晚會以來的新高,全國人大 常委范徐麗泰 認為,警察早前在時代廣場兩度取走民主女神像,會有港人認為行動是政府有意打壓六四悼念活動,結果令更多人參加晚會以示支持,她認為打壓手段在港不會奏效。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鄭耀棠 認為,沒收女神像與參加晚會人數創新高並無關係。
范徐麗泰昨日接受商台 節目《政經星期六》訪問時說,有10多萬人參加六四晚會是很自然的事,「香港還有一部分人,無辦法忘記六四事件,希望有正面評價」。對於警方早前兩度沒收女神像,范太說不知道警方為什麼會這樣做,因有關法例過往並無執行,社會都不會期望警方在同一事件上會突然執法。她不認同未來會有更多打壓紀念六四活動的說法,強調本港是一個講道理的社會,打壓手段不會奏效。
鄭耀棠:人數與警行動無關
另一邊廂,身兼行政會議 成員的人代鄭耀棠表示,出席六四晚會的人數與去年相若,相信人數多寡與警方沒收民主女神像無關,他又深信當局是因為擔心6米多高的雕像塌下,基於安全理由才一度收起雕像。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 認為,有多個原因令今年出席六四晚會人數較多,不排除有市民認為,警方一度沒收女神像,是故意阻撓燭光晚會舉行。
華叔:六四後遺症日益嚴重
另外,支聯會主席司徒華 昨日在港台 節目《香港家書》中表示,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至今21年,中國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卻出現六四後遺症:金權結合、道德淪亡,打壓異見人士等,情况更是日益嚴重,認為當年若政府接受「平等對話」及「反官倒」要求,中國不單經濟發展得更好,民主、政治亦會有所發展,但六四令共產黨內的開明、健康力量受整肅,失去制衡力量,是現時國內所有負面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司徒華稱會堅持毋忘六四、平反六四,期望中華民族由此走上康莊大道。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談六四事件 曾鈺成哽咽
(星島)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十五萬點燭光照亮了「六四 」廿一周年晚會,立法會 主席兼民建聯 創黨主席曾鈺成 雖未有現身維園 悼念,但他卻向英國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透露自己至今對「六四事件」難以釋懷,「很久前我就告訴自己,悼念六四的最好方式是確保死難者的犧牲不是徒勞,要幫助國家更自由、民主。」
《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Gideon Rachman昨日在他的專欄裏引述他與曾鈺成在六四前夕對「六四事件」對談。曾鈺成一邊向Rachman憶述事件,一邊仍哽咽至難以說話︰「我們從不相信自己如此信賴的政府會用軍隊鎮壓人民」,「即使到現在,我仍然難過。」
欠年輕黨員一個交代
曾鈺成表示,民建聯黨內可能有少數人認為中央政府當年作了正確的決定。但他堅持,民建聯應讓黨內年輕一群坦率地討論六四事件,「民建聯如何看待六四,我們仍欠年輕黨員一個交代。」
曾鈺成深信,悼念六四的最好方法是要讓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更民主、自由。他向Rachman表示,即使二○一七年的特首候選人要先取得提名委員會提名,亦是邁向民主的一大步,候選人在獲提名後亦要競逐全港市民的選票。
此外,支聯會 主席司徒華 昨日在港台 節目《香港家書》中指堅持「平反六四」,就是期望中華民族走上康莊大道。他稱,「六四事件」發生後,內地經濟雖有所發展,但官員愈趨貪污腐敗,弱勢社群飽受欺凌;社會上雖沒有大規模鎮壓,但異見人士、維權人士受嚴密監控,甚至被捕入獄,都是六四後遺症。司徒華分析,六四事件令中央裏的開明健康力量受到整肅,失去了制衡力量,是今天所有負面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 記者 曾善璘 張佩琪
而且, 你睇人地城大幾咁開放? 城市論壇本來想係中大搞, 但中大拒絕, 反為城大馬上提供場地, 難度連香港中文大學也河蟹ed? 雖然最後都可以係中大搞返, 但事實再一次證明, 原來現任中大校長己經走在時代的尖端一早就河蟹化了.
同時, 由於各方64前的爭奪, 突然間民主女神hit左勁多,如果支聯會有少少生意頭腦, 應該馬上係借機係書展推出寫真. 咁買的人就真係支持民主, 支聯會又有收入. 咁就真係一石二鳥, 加埋華叔的深情訪問, 又或者加多少少例如中大候任校長沈祖堯的訪問, 以及六四晚會的相. 應該馬上熱賣, 幫到支聯會大大增加收入.
事實上, 中國當年引發的國際民主風潮, 把俄國, 東歐變成民主共和政體. 但係中國就發生左六四事件, 政制真係有若香港政府所說的多年來都係還原基本步, 冇進步過. 沒錯, 中國經濟實力強大多了, 但人民的生活真的改善了嗎? 看四川的豆腐渣工程輪迴版, 加上毒奶粉, 地溝油. 中國人每天都要面對比21年前還要痛苦的生活. 而且, 這些危險往往是目不能見, 要出事時才知. , 而且由於法制腐敗, 每天被逼瘋的人不計其數, 還有在大城市內苦苦求生活的蟻民, 與那些蠢得自爆貪污淫亂的高官, 這樣子的生活 有誰 還能說是"小康社會"嗎? 這就是有中國特式社會主義的結果嗎? 有人認為當年真的改革, 中國會亂. 嘿, 十年文革不亂嗎? 是會有很多人死, 但強行以穏定為理由"消滅" 人權真的合理嗎? 中國憲法"存而不行" 合理嗎? 法律因官而異, 合理嗎?
沒錯有些人覺得中國經濟實力強大, 就忍一忍政治上的小瑕疵吧. 嘿, 有奶就是娘是世界仔的常識, 可是我覺得人不是蟑螂, 人應該有尊嚴. 有錢, 唔應該係大晒既.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中大學生會稱劉遵義應回應民主女神像事件
(商台)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14:24
中大侯任校長沈祖堯說,校方仍未正式決定是否容許新民主女神像,永久擺放在校園,他下月上任後,會再與學生及教職員商討。沈祖堯與傳媒茶敍時說,中大日前拒絕學生擺放新民主女神像,政治中立只是其中一個理由,其他考慮包括保安及安全問題。他認為今次是八九年以來,中大遇到最大的政治風波,承認校方缺乏經驗處理。
中大學生會會長黎恩灝回應,若校方有其他考慮因素,應及早通知學生,學生會願意就雕像的擺放地點及時間,與校方溝通。他認為,現任校長劉遵義 有責任回應,不應迴避。黎恩灝又說,六四 事件是大是大非問題,相信沈祖堯心中有數,期望沈祖堯有更大勇氣,公開表達對六四的立場。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城市論壇今移師中大 論六四
(明報)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香港電台 逢周日舉行的《城市論壇》,今日將跟隨新民主女神像腳蹤,由維園 移施至中大校園。節目主持人謝志峰指出,六四 當日向中大校方申請在「神像腳下」舉行論壇,遭校方以「時機不適宜」為由拒絕,活動唯有改在由中大學生會管轄的文化廣場舉行。不過,正當一切準備就緒之時,中大黃昏突然「轉軚」答允出借場地,可惜已遲了一步。
校方原不准後轉軚 謝志峰遺憾
今午的《城市論壇》以「六四廿一載.回顧自由風」為主題,謝志峰在六四(周五)下午向中大提交場地申請,希望在大學站對外空地、即新民主女神像對外地方舉行論壇,又邀請校方派員參與,但昨早校方回覆拒絕,指高層曾於周五黃昏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事件,覺得「事機不適宜」和「申請太倉卒」,無法批准。謝質疑:「護送神像的2、3000人也放進去,無理由參與論壇的2、300人不准。」
申請被拒,謝志峰立即聯絡中大學生會,獲答應借出學生會管轄的文化廣場舉行論壇。《城市論壇》的工作人員昨午到場地準備設備,當一切就緒之際,校方突然致電謝答允其申請,謝志峰說已無法更改地點,對遲來的批准感到遺憾。中大學生會會長黎思灝指出,擺放神像的地方一向有舉行公開論壇,對校方起先拒絕申請感到奇怪。
沈祖堯支持不同方式表達政見
對於女神像可於中大校園安放多久,以及校方會否協助學生就神像去留舉行公投,中大發言人強調會與學生保溝通。候任中大校長沈祖堯表示,欣賞同學在運送過程表現克制,認為同學表現出愛祖國的心,又說他本人支持以不同方式表達言論及政見,承諾上任後會以開明態度和同學討論如何安置女神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馬傑偉、李立峯、朱順慈﹕毋忘六四,毋忘人文中大 ——兼論作為價值禮儀的悼念活動
(明報)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05:05
【明報專訊】中大高層以政治中立為由,禁止學生會擺放民主女神像,詞窮理拙,惹來批評排山倒海,在此不贅。令人費解的是,一衆高級知識分子,為何作出如此反智的聲明?教授們是大學領導,為何會作出如此違反大學理念的舉動?一位高層對我解釋:以大學之名的每個決定,行政人員均要肩負責任、考慮後果。如今後果是,校方既阻擋不了女神落戶,反而損害了校譽,挽回校譽的是學生、員工、教員。
大學教員、學者,其核心的存在價值,在於創造與傳授知識,而知識之可以創新,必須有思想自由的環境,故此言論與表述自由,是大學基石所在。各種思潮在大學這個搖籃討論思辯,往往有政治效果,舉凡各種對現代社會的新興論述,均可能衝擊社會制度、修正文化偏見、開拓通識眼界。
朋友陳智傑編著小書《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指出1960年代以來,土生土長的知識分子,雖不擅埋首於大理論大系統,但多年來均參與香港重大政治辯論,並在思潮激辯中,為香港注入新觀念新論述,由1970年代國粹派與社會派之爭、1980年代的中產大辯論、過渡期至今的民主運動,到近年的公民社會、本土論述與保育思想,大學孕育的知識分子,均扮演開拓、演繹、傳播的角色。而嚴格來說,這些介入社會的思潮,都不是政治中立的!
不是迂腐 就是缺乏承擔
誠然,校方可以指出,個別學者的思想及言論毋須政治中立,但學校若要像一個公共論壇般容讓所有聲音和意見被討論的話,那麼學校的管理層就必須像論壇主持人一樣嚴守中立。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校方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個論壇管理人,校方也有帶領學校發展的責任,不可能在所有問題上談中立,校方在推動教學語言改革時,有沒有想過要在中英文之間保持中立?我們固然不希望校方在日常運作上把自己的態度強加於學系和員工身上,但遇到重大議題和事件,遇到了是非黑白,觸動了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大學的傳統時,校方如果仍然只懂得祭出政治中立的招牌 ,若那不是迂腐,就是缺乏承擔。
今次在中大擺放女神像,是維園 悼念六四 的延伸、是表述對自由公義的追求、是一種是非黑白的道德判斷、也申述了參與集會數以十萬計的港人長年積累的深厚信念。因此女神像所象徵和展示的,已不單單是一種政治觀點和立場,而是一種與大學理念脗合的社會良心。
從在中大求學到今天從事教研,在這一段很長的時間裏,我們耳聞眼見的,是「兩所」大學在運營,一所是久不久遇到重大爭論時出現的「人文中大」:宏揚國學、關社認祖、崇尚自由、不畏權貴、開拓新知。在尋常日子和大小會議中,我們所認知的,則是另一所管理技術日益現代化的「官僚中大」:爭奪、管理資源,落實一套又一套的規劃方程式,腦子裏都是預算、程式、報告。我們認為現代管理有其必要,「計掂條數」是行政人的份內事。做過大學文學院院長的美國 文學理論家和思想家Stanley Fish說過,大部分學者低估了行政人員的重要性,優良的行政令實現大學的教育和人文理想成為可能。理論上是這樣,但現實令人不能釋懷的是,大家營役於數字、為交數而絞盡腦汁、疲於奔命,對人文教育反而冷漠寡情。「官僚中大」為實,「人文中大」為虛,甚至被拋於腦後,如神主牌般藏於高閣。
「人文中大」再教育「官僚中大」領導層
得承認,女神像入中大,從行政角度,須有個程序,放哪處、放多久,確實有商討的必要。但中大高層發出一個充滿公關辭令的聲明,違反了「人文中大」的核心認同,觸發校友師生迅速且強烈的抗議,側面指出官僚思維「鬼掩眼」,每天想著如何爭取資源、周旋於建制、在國內拓展教育產業,竟然忘記了「人文中大」的理念中,最重要是多元、開放。值得慶幸的是,「人文中大」深入師生血肉,日來抗議的信息不絕於耳,反過來再教育身在「官僚中大」的領導層。人文中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理念,就是advocacy,從來不是政治中立的。
女神像落戶中大,是香港六四悼念活動的新里程。六四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政治啟蒙的時刻,直到近年,我們的觀察是青年人接棒者眾。經過1990年代稍為低迷的日子,近年六四晚會愈來愈深化為信念堅定的政治禮儀。程翔 的說法:悼念六四,是港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套稱為「媒介事件」的理論,是傳播學近20年來較具創見及影響的理論之一,用以分析六四活動,我們發現,香港每年的維園集會,漸漸出現性質上的變化,近年已成為認信香港自由與公義的公民宗教禮儀。
自1980年代末,「媒介事件」理論由傳播學者Katz及人類學家Dayan開創,至今20多年,有長足進展。年初Couldry等出版文集 Media Events in a Global Age(Routledge, 2010),提供了不少具啓發性的新觀點。按Katz & Dayan的原型,媒介事件分3類:
其一,走在歷史前沿的「征戰」(如人類首次登陸月球),事件突破了原有的界限,發生後人們的價值意識都有所改變;
其二,周期性比試的「競技」(如四年一度的奧運 、美國大選),事件按旣定的規條展開;
其三,訴於傳統的「典禮」(如國慶、國家大典;原為coronation,「加冕」,現概括作「典禮」),事件是對過去傳統的誓師與效忠。
香港的六四燭光晚會,始於Katz & Dayan筆下的征戰事件:民運走入突發的歷史現場,北京 愛國青年死於解放軍 槍下,觸發中國以外的共產國家如骨牌倒塌,世界變了,香港人不知中國列車駛向何方?早年六四集會,仍望早日平反,年年過去,港人或有猶豫,但近年集會幾經跌宕,風雨之後,信念逐年加強,紮根深化,漸由「征戰」化為「典禮」,最終平反六四的征戰目標仍在,但「典禮」性質漸濃,每年肯定信念、深化21年的傳統。
「媒介事件」4種特質必不可少
Couldry等對媒介事件作修正補充,能讓我們對六四活動加深了解。作者群重申,無論「媒介事件」變化如何,有4種特質必不可少。
其一,異於尋常(disruptive insistence)。以六四晚會為例,「媒介事件」的魅力在於打破日常生活,參與其中的人願意付出時間,忍受現場種種悶熱與不適,媒體亦要「就範」,TVB不敢CCTV化,亞視 不敢怠慢,頭條報足十分鐘。
其二,演練示眾(performativity)。事件中人,身體力行,鞠躬致敬、高舉燭光、放聲高歌。作者說,「Media event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balance, neutrality, or objectivity」(頁25) 。意即身體演繹就是參與表態,並無中立可言。演練創造了禮儀的真實,六四信念不是紙上談兵。
其三,認信效忠 (loyalty)。一年一年六四典禮,一次一次的認信效忠。媒介事件必含價值。
其四,共同經驗 (shared viewing experience)。六四晚會陌生人肩並肩,就算不在場,亦可在媒體感受10多萬燭光舉起的奇觀。共同經驗亦成為集體認同的力量。
新論文集還提出新論,有兩點可用於六四。其一是借neo-Durkheimian的分析,注入禮儀視角,視「媒介事件」為世俗公民宗教,不涉鬼神,集中於集體的價值效忠,以回應日益非人化、官僚化、程式化的世俗生活。六四集會愈來愈近似一種傳播價值的政治禮儀。
首先,台上台下的演繹劇本(script of performances)漸趨成熟穩健,台上喊口號、唱歌曲、祭英烈、燒名冊,台下安靜合作、禮讓有道、不留垃圾、堅持而莊重,經多年經歷,心中有數,人人有自己的劇本。
其次,一如傳統宗教,六四集會有聖詩(《血染的風采》、《中國夢》等) 、精神領袖 (司徒華 的堅持感染萬千市民) 、不同人物的受苦見證(天安門 母親及劉曉波妻子的講話),以及各種民運象徵 (女神像、烈士碑) 。這些「宗教」元素均能強化信念。
其三,六四信念,並非神秘信仰,而是由浪淘沙石沉澱而來的集體價值:為弱者發聲、為不義抱不平、為民眾求公道、為道德良心無懼政權。
最後,對參與者而言,六四信念愈來愈成為本土價值的強烈認同所在。正如程翔在晚會前發言,廣大國土上,彈丸香港,是自由之都,港人能不珍而重之!
女神像獲取豐厚象徵意義
新文集中,著名傳播學者Douglas Kellner注入奇觀元素,指Guy Debord的「奇觀社會論」只集中批判奇觀作為消費噱頭,是太簡化了。媒介事件中的奇觀,可煽動認同、亦可鼓勵反抗。六四燭光,已成港人奇觀。萬點淚光,言說慰問、標示團結、溫婉而頑強、認信了參與者的堅持,折射到電視、報紙、facebook之上,成為晚會引人幽思的反抗象徵。
認識符號學的朋友都知道,符號的象徵有生命周期,必須孕育於生活禮儀,不斷補充、強化,才有持續的活力。陰差陽錯,今年六四增添了充滿象徵力量的女神像。她被警方扣押、被中大拒於門外,在她「受苦受挫」的磨練中,短時間內獲取豐厚的象徵意義。她被運置中大前,已滿注了維園悼念集會的充沛活力,背負當晚10多萬市民的期望。背後的價值正脗合「人文中大」的傳統,以具體的事件批判了「官僚中大」的蒼白邏輯。女神立於中大,是六四禮儀的深化與延伸,亦是「人文中大」與「官僚中大」的博弈。但願校方與師生坦誠對話,而不是加深裂痕。
3位作者均為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老師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范太:打壓手段不會奏效 指警沒收女神像 激發港人赴六四晚會
(明報)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支聯會 稱日前的六四 燭光晚會有15萬人參與,而警方統計出的11.3萬人,更是自1990年首次舉辦晚會以來的新高,全國人大 常委范徐麗泰 認為,警察早前在時代廣場兩度取走民主女神像,會有港人認為行動是政府有意打壓六四悼念活動,結果令更多人參加晚會以示支持,她認為打壓手段在港不會奏效。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鄭耀棠 認為,沒收女神像與參加晚會人數創新高並無關係。
范徐麗泰昨日接受商台 節目《政經星期六》訪問時說,有10多萬人參加六四晚會是很自然的事,「香港還有一部分人,無辦法忘記六四事件,希望有正面評價」。對於警方早前兩度沒收女神像,范太說不知道警方為什麼會這樣做,因有關法例過往並無執行,社會都不會期望警方在同一事件上會突然執法。她不認同未來會有更多打壓紀念六四活動的說法,強調本港是一個講道理的社會,打壓手段不會奏效。
鄭耀棠:人數與警行動無關
另一邊廂,身兼行政會議 成員的人代鄭耀棠表示,出席六四晚會的人數與去年相若,相信人數多寡與警方沒收民主女神像無關,他又深信當局是因為擔心6米多高的雕像塌下,基於安全理由才一度收起雕像。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 認為,有多個原因令今年出席六四晚會人數較多,不排除有市民認為,警方一度沒收女神像,是故意阻撓燭光晚會舉行。
華叔:六四後遺症日益嚴重
另外,支聯會主席司徒華 昨日在港台 節目《香港家書》中表示,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至今21年,中國經濟雖然有所發展,但卻出現六四後遺症:金權結合、道德淪亡,打壓異見人士等,情况更是日益嚴重,認為當年若政府接受「平等對話」及「反官倒」要求,中國不單經濟發展得更好,民主、政治亦會有所發展,但六四令共產黨內的開明、健康力量受整肅,失去制衡力量,是現時國內所有負面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司徒華稱會堅持毋忘六四、平反六四,期望中華民族由此走上康莊大道。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談六四事件 曾鈺成哽咽
(星島)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十五萬點燭光照亮了「六四 」廿一周年晚會,立法會 主席兼民建聯 創黨主席曾鈺成 雖未有現身維園 悼念,但他卻向英國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透露自己至今對「六四事件」難以釋懷,「很久前我就告訴自己,悼念六四的最好方式是確保死難者的犧牲不是徒勞,要幫助國家更自由、民主。」
《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Gideon Rachman昨日在他的專欄裏引述他與曾鈺成在六四前夕對「六四事件」對談。曾鈺成一邊向Rachman憶述事件,一邊仍哽咽至難以說話︰「我們從不相信自己如此信賴的政府會用軍隊鎮壓人民」,「即使到現在,我仍然難過。」
欠年輕黨員一個交代
曾鈺成表示,民建聯黨內可能有少數人認為中央政府當年作了正確的決定。但他堅持,民建聯應讓黨內年輕一群坦率地討論六四事件,「民建聯如何看待六四,我們仍欠年輕黨員一個交代。」
曾鈺成深信,悼念六四的最好方法是要讓包括香港在內的中國更民主、自由。他向Rachman表示,即使二○一七年的特首候選人要先取得提名委員會提名,亦是邁向民主的一大步,候選人在獲提名後亦要競逐全港市民的選票。
此外,支聯會 主席司徒華 昨日在港台 節目《香港家書》中指堅持「平反六四」,就是期望中華民族走上康莊大道。他稱,「六四事件」發生後,內地經濟雖有所發展,但官員愈趨貪污腐敗,弱勢社群飽受欺凌;社會上雖沒有大規模鎮壓,但異見人士、維權人士受嚴密監控,甚至被捕入獄,都是六四後遺症。司徒華分析,六四事件令中央裏的開明健康力量受到整肅,失去了制衡力量,是今天所有負面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 記者 曾善璘 張佩琪
留言